您好,欢迎来到东营正和木业有限公司
全国服务咨询热线:
0546-7729220
NEWS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昌乐县小农户联合体森林经营方案
来源:东营正和木业有限公司    网址:http://www.toroyal-wood.com/

山东省昌乐县小农户联合体

 

森林经营方案

(2016—2020)

(摘要)

 

 

第一章   基本情况

1.1 机构成立的目的意义

昌乐县小农户联合体是由东营正和木业有限公司发起,在当地林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组织成立的,旨在利用昌乐县丰富的杨树资源,走集约化经营道路,培育杨树短轮伐期工业原料林,按FSC的要求努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该小农户联合体由林地权属清楚、持有相同目的树种(杨树)的小农户组成,以自愿的方式与公司合作,由公司统一进行技术指导,对目的树种进行合理的经营和管护,以期获得最好的木材资源和最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公司可以获得更为稳定、充足和合法的木材资源进行加工,产品的质量也得到更好的提升,从而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

1.2 发展历程

小农户联合体是新形势下成立的森林经营实体,目前还处于发展初级阶段,但是,成立昌乐县小农户联合体的契机和渊源,可以追溯到昌乐县短轮伐期工业原料林的发展进程。

杨树具有生长快、成材早、效益高、易于更新、便于管理等特点,是昌乐县的主要造林树种之一,昌乐县栽培杨树有悠久的历史。自解放前就有种植杨树的习惯,那时主要以栽植小叶杨为主,种植的范围主要在河边适生地域。自上世纪70年代初引入美洲黑杨、欧美杨等无性系以来,杨树种植有了大力发展,品种主要以加拿大杨为主,速生性、成材性均超过了小叶杨,种植范围也有了进一步扩大,不仅河边沟边栽植,道路两侧也大量进行了栽植。到了上世纪80年代,广泛引进了健杨,并且在适生地区进行了短轮伐期用材林栽培试验,取得了较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昌乐县比较典型的是鄌郚镇的王家河洼村,通过抽沙换土,改造河滩地栽植健杨,经济效益大大提高,开创了昌乐县栽植短轮伐期用材林的先河。到了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开始引进中林系列杨树,推广最多了是中林46杨树品种,逐步取代了健杨。到了90年代末期,逐渐开始推广I-107杨树,并逐渐取代了中林46杨树,成为昌乐县栽培杨树的主要品种,发展面积规模逐步扩大,由于市场调节的作用,在2005年达到高峰,以后逐渐趋于平稳发展阶段。

东营正和木业有限公司是山东泰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最大的子公司,是中国高端中高密度纤维板供应商。公司始建于2002年,注册资本1亿元人民币,总资产近5亿元人民币。设计年产中高密度纤维板22万立方米,是目前中国北方单线生产能力最大的中高密度纤维板生产企业。2008年被评为山东省林业产业龙头企业,2010年被评为山东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山东省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国专利山东明星企业,并荣获“国家林业局林产会金奖”。2014年被评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林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原料来源主要是昌乐县。

基于上述状况,东营正和木业有限公司以敏锐的经营策略,超前的战略意识,在昌乐县组建小农户森林经营联合体,以培育目的树种为方向,扩大自身的产能的同时,增加群众经济收入,最终实现资源永续利用。

1.3  自然地理条件

1.3.1 地理位置

昌乐县地处山东半岛内陆,潍坊市中部偏西,地理座标为北纬36°19′~36°44′,东经118°43′~119°10′。东与潍城区、坊子区交界,西临青州市、临朐县,南与安丘市隔河相望,北接寿光市。县境内南北最大纵距52.5km,东西最大横距41.5km,总面积110052hm2

1.3.2 地形地貌

昌乐县地处泰沂山脉北麓至渤海山前平原之间,高程大都在40~150m之间。全县最高点海拔381m,最低点海拔25.6m。县境内丘陵面积675.4km2,占总面积的61.3%;平原面积425.6km2,占总面积的38.7%。县境内有方山、孤山等大小山头63个,较大的陵有8条。县境内地势南高北低,有5条水系,32条河流。境内岩石,北部以石灰岩为主,中西部多以玄武岩为主,东南部多为花岗片麻岩。

1.3.3 气候

昌乐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性气候,主要特点是四季变化显著,有明显的季节特性,具有春季少雨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湿度大,秋季凉爽宜人光照充足,冬季寒冷干燥少雨雪的气候特征。光照充足,四季分明,雨热同季,能满足多种植物的生长。

1.3.4 水文 

昌乐县河流分属潍河、白浪河、弥河三大流域,汶、白、汙、溎、丹五条水系,32条河流。骨干河流有汶河、孟津河、九曲河、红河、漳河、阿陀前河(以上属汶河系)、白浪河、小猪河、大潴河、孝妇洒(以上属白浪河系)、大丹洒、小丹河、尧河、潴龙河(以上属丹河系)、汙河,溎河等十六条。除汶河、孟津河、尧河、大丹河发源于外县,其他都为内河,车罗顶、大鼓山、乔山、黄山、方山一线是其发源地。全部是季节性山洪河道,汛期暴涨陡落,基流为地下水补给。   

1.3.5.1棕壤

    包括棕壤性土、棕壤和潮棕壤三个亚类,面积30818.1 hm2,占土壤总面积的34.6%。主要分布于县境东南部。土壤剖面形态呈棕红色或棕褐色,柱状结构,通体无石灰性反应,呈中性或微酸性反应,PH值在6.8以下。

1.3.5.2褐土  

    包括褐土性土、淋溶褐土、褐土和潮褐土四个亚类,面积为52961.6 hm2,占土壤总面积的59.5%。主要分布在县境中北部的低山丘陵和山前倾斜平原地区,成土母质为沉积岩。土壤剖面呈暗褐色,有耕作层和粘化层、钙积层三个基本层次,呈中性或微碱性反应,PH值在7.0~7.5之间。

1.3.5.3潮土   

    仅河潮土一个亚类,面积为5303.9 hm2,占土壤总面积的5.9%。主要分布在汶河、漳河、红河、九曲河等河流流域,土层深厚,理化性质较好,地下水埋深2m左右,PH值在7.0左右。

1.3.6 动植物资源

1.3.6.1树种资源   

    昌乐县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植物资源比较丰富。

1.3.6.2植物资源   

    县内植物资源极为丰富。

1.3.6.3动物资源   

常见种类为刺猬、黄鼬、黑家鼠、黑线姬鼠、鼹鼠。

1.4 社会经济状况

1.4.1 行政区划及人口情况

截至2014年底,昌乐县辖4个镇、4个街道、1处省级经济开发区和1处水库管理区,369个村(居)民委员会,15.1万户,总人口61.5万人,全县农业劳动力29.5万人,其中从事农业牧渔业人员12.83万人。

1.4.2 国民经济概况

截至2014年底,全县国内生产总值260.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36.3亿元,第二产业产值123亿元,第三产业产值101.4亿元,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9%、47.2%、38.9%。全县林业产值51.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575元。

1.5 交通、通讯状况

昌乐县交通条件十分便利,胶济铁路,济青高速、309、206国道及大沂路、潍临路、胶王路省道贯穿全境,县、乡道路纵横交错,截止2014年底,全县通车总里程556.5km,公路密度达0.5km/km2。全县现有运营机动车辆10142辆,全年完成货运量1000万T,客运量250万人次。各类公路、铁路纵横交错,交织成网,畅通无阻, 给当地人民生活、文化交流、物质运输、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也为该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有利的保证。

邮电通信快捷方便,全县固定电话户数达11.4万户,移动电话户数达25.1万户,互联网户数达12.1万户。 

1.6 林业生产经营概况

1.6.1 林业管理体制

昌乐县林业行政管理机构体系完善,镇(街区)都建有林业站,基层林业工作站建设初具规模,林业工作站由镇(街区)政府和县林业局双重管理,业务上以县林业局指导为主。

1.6.2 森林经营概况

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力,在生态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昌乐县的林业建设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森林覆盖率由建国初期的不足4%发展到2014年的20.6%,增长近5倍。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县委、县政府为进一步加快林业发展步伐,发动全民义务植树,大搞农田林网和用材林基地建设,1984年作出了《关于大力发展林果生产的决定》,并逐级签订“绿化责任状”,落实造林面积,于1990年顺利通过了林业部的平原绿化标准,1993年又如期达到省级“八五”绿化标准。“九五”期间,林业发展逐步向高水平、高效益推进,并大力引进和发展名、特、优等新品种,森林资源总量稳步增长。2001年国家实施森林分类经营后,林业生产步入了协调发展的阶段,森林的各项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林业经营逐渐转入了以生态效益为主体的重点生态防护林建设和以市场调节为导向的商品林基地建设,社会造林空前高涨,人们造林护林意识逐渐加强,林业在社会上的地位逐步提高,使林业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1.6.3 林业产品与加工概况

1.6.3.1 林产品生产

昌乐县林业局统计,2014年,全县年产木材量6.6万立方米;果品产量达到5.878万吨,其中苹果3.5万吨,桃1.2万吨、梨0.1万吨,葡萄0.25万吨,杏0.134万吨,其他0.694万吨。近年来加快了国内外名特优经济林品种推广步伐,大樱桃、日韩梨、欧洲杏、日本桃等广泛栽植。种苗花卉方面,年产林木种苗860万株,年产花卉200万株(盆)。

1.6.3.2 林产品加工

近年来,昌乐县把培植壮大林产品加工业作为发展林业产业,振兴林业经济的重要内容,加强管理,强化服务,促进了木材加工业的发展。形成了以乔官镇为龙头的各种扒板厂、木器加工厂,推动了全县经济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到目前,全县领取工商营业执照的木材加工企业108家,年加工能力12.7万方,年产值21610万元,从业人员1304人。

1.6.4 林业经济

昌乐县林业局统计,全县2014年实现林业产业总产值51.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12亿元,第二产业产值39.6亿元;第三产业产值0.2亿

1.7 森林生态保护和管理概况

1.7.1 森林生态保护及资源管理

1.7.1.1生态保护体系

昌乐县在生态林保护中,要向近自然林的方向引导,并借鉴恒用林的经营理念,适当增加长寿命、高经济价值珍贵树种,使成为本地区森林和绿地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的基础,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地,为城乡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长期稳定的保障,满足昌乐可持续发展和改善人居环境的需要。一是加强宝通街两侧及中西部山区丘陵地带的生态林保护,包括这些地区的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涉及朱刘街道、五图街道、唐吾镇、乔官镇、国有孤山林场等。二是在高崖水库、荆山水库等大、中型水库及其他小型水库四周,在汶、白、桂、丹等主要河流及其他河流两侧按照省规划的标准进行水系绿化,同时搞好水系流域内的所有宜林地绿化建设。三是在全县范围内逐步新建、完善农田林网,对未建林网要合理规划,高标准建设。对网格面积超过20 hm2的要加行。对林相不齐,生态防护效益差的要及时更新改造。四是在全县所有村旁、路旁、宅旁、水旁等可植树地段进行四旁植树,每年植树100—150万株。

1.7.1.2产业林体系

是指以提供木材、绿色森林食品、苗木花卉、林副产品为主的用材林、经济林、苗圃等,主要功能是发挥经济效益,也对改善全生态环境起着补充增强作用。产业林主要受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左右,在一定的时期内是随市场波动的。因此,产业林体系建设要结合本地区林业产业发展的区块特色,以市场为导向,满足社会对林产品消费需求。

1.7.1.3资源管理体系

昌乐县森林资源管理体系健全,制度完善,严格实行凭证采伐森林制度,合理利用森林资源,严格控制森林资源消耗量,以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坚持“林木采伐量小于生长量”的原则,科学编制木材生产计划“十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正确指导下,深入贯彻落实《森林法》以及《森林法实施条例》、《木材运输管理条例》等林业法律法规广大林业工作者依法行政,依法治林,使全县的森林资源林政管理工作得到了切实加强,正在向着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迈进,近年来全县没有发生一起重大乱砍滥伐林木、侵占毁坏林地案件,没有发生一起森林火灾事故。

1.7.2 森林灾害防治

1.7.2.1 森林病虫害防治

根据潍坊市政府和昌乐县政府签署的《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责任书》要求,通过每年的自查及省市检查,美国白蛾的监测覆盖率100%,测报准确率98%,种苗产地检疫率100%,调运检疫98%以上,无公害防治率100%;其他虫害的各项指标完成均达到了责任书要求,没有出现成灾现象。

1.7.2.2 森林火灾防控

昌乐县把强化森林防火物资装备建设作为提升森林防火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举措,“十二五”期间,已累计投入资金300多万元,配齐、配全、配新了森林防火物资装备,森林防火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全县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库房总面积达到1360平方米。

第二章  森林资源现状与评价

 

2.1数据来源

本次森林经营方案以2014年底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为基础数据,通过对参与认证的小农户联合体进行补充调查,更新二类调查小班调查数据,作为编制本期小农户联合体森林经营方案的依据。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采用现场进行小班调查的方法。本森林经营方案参考了原二类调查的小班情况及小班单位面积的蓄积量,同时对参与认证的小农户进行了补充调查,重新核定了参与认证的小班面积,重新勾绘小班边界,作为编制森林经营方案的小班数据。技术标准严格执行《山东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定》的各项相关标准。

2.2 森林资源 

2.2.1 林地资源

昌乐县小农户联合体项目区涉及本县内的乔官、鄌郚、红河、营丘四个镇,项目区小农户联合体认证面积7425.25hm2,其中有林地6330.42 hm2,未成林1094.9 hm2。主栽树种为杨树(I-107杨)。经营区内林地立地质量好,生长潜力大。

2.2.2 林木资源

昌乐县小农户联合体经营森林面积7425.25 hm2森林蓄积555704立方米。森林面积全部为有林地,有林地面积中全部为乔木林。 

——按林种分:全部为用材林,有一般用材林和短轮伐期用材林。

——按树种分:全部为杨树林,主要品种为107杨。

——按起源分:全部为人工林,没有天然林。

面积按龄组划分:昌乐县小农户联合体经营森林面积7425.25hm2,其中:幼龄林面积2812.19 hm2,占林分的37.87%;中龄林面积4580.83hm2,占林分的61.69%;近熟林面积32.23 hm2,占林分的0.44%。

蓄积按龄组划分:昌乐县小农户联合体经营森林蓄积555704m3,其中:幼龄林蓄积144102 m3,占林分的25.93%;中龄林蓄积407306m3,占林分的73.30%;近熟林蓄积4296 m3,占林分的0.77%。

2.3 森林资源评价与分析 

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通过分析森林资源特点,评价森林质量,为联合体的森林经营决策、管理和发展提供可靠依据。

2.3.1 森林覆盖率 

昌乐县小农户联合体森林覆盖率的计算,是以有林地和特灌林占林地总面积的比例。整个联合体范围的森林覆盖率达到85.26%,其中乔官镇85.46%,营丘镇77.35%,红河镇83.43%,鄌郚镇94.63%。因不涉及非林地林木覆盖问题,联合体林木绿化率也为85.26%。且各乡镇之间的森林覆盖率变幅不大,基本保持77%以上,变幅为77.35%--94.63%

2.3.2 林分郁闭度 

通过对昌乐县小农户联合体森林资源的调查,各郁闭度级的林分面积比例为:0.65%,30.47%,46.84%,22.04%,林分郁闭度级指数评定为良,详见下表。

2.3.3 单位面积蓄积量 

联合体林分单位面积蓄积为74.84立方米/公顷。 

用材林分树种、分龄组的单位面积蓄积量情况详见下表;单位面积蓄积量综合评定为好。 

2.3.4 林种结构 

联合体有林地面积6330.42公顷,占小农户联合体总面积的85.26%,未成林造林地1094.9公顷,占14.74%。全部为用材林,林种结构单一。

2.3.5 树种结构 

联合体林木全部为I-107杨树,树种结构单一。

2.3.6 龄组结构 

联合体森林各龄组结构情况为,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37.87: 61.69: 0.44,99%以上为杨树幼、中龄林,充分体现了群众营造一般用材林及短轮伐期用材林的特点。

2.3.7 高保护价值森林

根据高保护价值森林判定标准,联合体范围内没有符合判定条件的高保护价值森存在。

 

第三章  前期经营状况与评价

 

3.1 经营环境分析

昌乐县小农户联合体森林资源是以本地杨树为主,由近千户农户共同构成,在小农联合体成立以前,由于没有形成一个经营集体,都是个人经营行为,在这种经营环境下,森林资源得不到良好的经营管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森林资源的质量(如单位面积蓄积量低,林龄结构不合理等结果)。

通过对该联合体森林资源的统计与分析,小农户联合体所持有的森林,综合评定结果体现在:

1、单位面积蓄积为74.84立方米/公顷,用材林分树种分龄组的单位面积蓄积量综合评定为好。

2、龄组结构不够合理,各龄组林分面积比例为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37.87: 61.69: 0.44,幼、中组比例偏多,近熟林及成过熟林偏少

3、林种结构单一。

3.2上经理期森林经营评价

3.2.1 任务完成情况

联合体在没有成立之前,经营的主体是近千户的老百姓,各经营主体的经营措施也有差异,但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及林业主管部门的监管之下,由于市场调节作用,各经营主体的造林和管理的积极性很高,多数群众能够较好地进行杨树的肥水、除草、病虫害防控等管护,采伐后都能及时进行更新,提高土地利用率,主要体现在:

一是森林覆盖率有了稳步提高。“十二五”以来项目区所属镇每年新造林都在400hm2以上,森林覆盖率有了显著提高。四个镇2000年二类森林资源调查平均森林覆盖率为14.5%,至2014年森林覆盖率达20.6%,提高了6.1%。

二是森林蓄积总量逐年增长。项目区四个镇2000年二类森林资源调查活立木蓄积量为113.63万m3,2014年活立木蓄积量为137.88万m3,活立木蓄积总量增长了24.25万m3,年均净增长5.33%。

三是造林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十二五”以来完成的造林,成活保存率都达到了95%以上。

3.2.2 存在的问题

(1)森林投入相对不足。尽管国家、地方和个人投入了一定了资金用于发展林业,但整体投入仍然偏少,投入与林业的发展不相适应。

(2)经营主体多不利于集约经营。小农联合体成立以前是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经营主体多,经营相对较乱,没有形成相对统一的经营措施,不利于集约经营。

(3)林木单位面积蓄积量偏低。尽管农户采取了一些经营措施,但由于没有进行集约经营,管理的时机、技术等存在差别,导致林木单位面积产量仍然偏低。

(4)存在重造林轻管护现象。特别是一些新造林户,由于不懂管理技术,造林后往往放任生长,管理粗放,导致树木生长缓慢。

(5)林龄结构不尽合理。现有的杨树林,多为1-5年生的幼龄林,中龄林偏少,10年以上的成熟林更是稀少,林龄结构不尽合理。

本经理期内,通过获得FSC森林认证这一契机,在林业主管部门的监管以及在FSC的原则框架下,严格按照森林经营方案的规程,合理调整林龄结构,增加典型生态样极大地提高林木单位面积蓄积量,使联合体森林资源得到进一步的优化,从而达到森林的可持续发展。

3.3. 可持续经营评价

联合体结成之前的经营主体,是通过各农户自发的方式以及在市场调节下进行的森林经营,各自的经营往往缺乏科学的引导,缺乏合理的布局以及有效的监管,导致林木单位蓄积量偏低、林龄结构不合理、生物多样性没有得到更多的保障,极易造成森林衰退,因此,前期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是松散的、比较脆弱。

 

第四章  森林经营方针、目标与布局

 

4.1 森林经营方针 

森林经营方针是是经理期内指导经营单位森林经营管理和林业建设的行动指南,是在国家和地方有关林业法律法规和政策方针的框架范围内,结合森林经营的实际情况制定的,是国际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经营单位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FSC制定了世界范围内广泛认可的森林管理原则和标准,内容涵盖林业管理、生态、社会诸方面,强调森林经营活动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根据昌乐县小农户联合体林地分布特点和当地社会、生态效益需要,遵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FSC原则和标准要求,确定本经理期的经营方针为:

以科学发展观和******************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为指导,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主题,通过对联合体进行合理的规划以及推行集约化的经营措施,实现联合体森林达到林种结构更趋合理、龄组结构合理,极大地提高联合体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通过分类经营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的工业原料用材林基地和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促进经济、生态、社会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4.2 森林经营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生态、社会、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原则。

坚持合理利用,保护与发展并重的原则。

坚持尊重自然、经济规律,因地制宜与市场相结合的原则。

坚持科教兴林、依法治林,实施林业分类经营的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注重职工物质、精神全面发展的原则。

坚持全社会参与,全方位筹集资金的原则。

4.4 森林经营目标 

昌乐县小农户联合体是商品型的经营类型,以杨树商品林的培育、管理为主,其森林经营总目标是:科学进行森林经营,严格执行分类经营、分区管理,进一步提高联合体的林地生产力,建立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和稳定性,努力发挥森林资源的多种效益。 

4.5 森林经营布局 

4.5.1 功能与布局 

按FSC原则和标准及林业分类经营管理的标准,结合各乡镇森林资源分布、自然条件以及各自特点和实际,小农户联合体划分为商品林经营区。范围是乔官、营丘、红河、鄌郚四个镇所认证的杨树商品林,面积7425.25公顷,占联合体经营林地面积100%

4.5.2 经营规模 

目前昌乐县小农户联合体经营商品林总面积共7425.25公顷,本经理期林种结构不作调整。

4.6森林经营任务 

为实现经理期的目标,根据森林培育规划、采伐利用规划,小农户联合体在经理期内需要完成如下任务: 

第五章 森林经营类型组织 

 

5.1 森林区划

5.1.1森林功能区划

按照《全国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分区施策导则》的要求,以区域为单元进行森林功能区划,结合本期森林经营的实际,将昌乐县小农户联合体森林经营区全部划分为商品林经营区。

5.1.2森林分类区划

根据昌乐县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情况,结合昌乐县小农户联合体森林经营实际情况,将昌乐县小农户联合体森林经营划分为四个镇,439个村庄,1449个小班。其中乔官镇108个村庄,417个小班;营丘镇127个村庄,418个小班;红河镇131个村庄,401个小班;鄌郚镇73个村庄,213个小班。

5.2立地类型划分 

立地条件是影响林木生长的重要因子之一,根据立地条件的差异编制不同的立地类型,立地类型是编制各种营林规划设计、制定森林经营决策的基础。一般情况下,把立地条件基本相同、生长效果相似、林地生产潜力基本一致的林地归并到一起,就是通常所说的立地分类。通过编制立地类型表对立地分类,为森林经营体系设计、定向培育、因地制宜提高森林经营水平奠定基础。 

5.3 森林经营类型设计 

划分森林经营类型是为了按照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要求,实行定向培育,建立与森林分类经营相适应的森林经营体系和科学的森林经营模式,提高整个小农户联合体森林经营水平,不断提高联合体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从昌乐县小农户森林经营实际出发,根据森林分类经营原则,以分类区为基础,商品林的一级林种为用材林。在林种划分的基础上,根据选定的目的树种、培育目的,培育类型以及适宜立地类型的不同组织森林经营类型,小农户联合体共组织2个森林经营类型,详见表5-2 

5.4 森林经营类型组织 

在功能区划和森林分类的基础上,以小班为单元组织森林经营类型,对有林地、未成林林地每个小班,根据其立地类型、主要树种、培育目标等因素,确定森林经营类型,统计汇总各经营类型的面积、蓄积。科学的进行森林抚育、更新采伐,努力提高森林总体质量。经统计分析,对森林经营类型结构优化与调整,达到改善树种结构、林种结构和林分结构的目的。 

根据汇总结果,按照小农户联合体林业发展战略,确定森林经营类型结构的调整目标是:加强杨树一般用材林的抚育管理,大力发展杨树短轮伐期工业原料林。 

各类森林经营类型现有林分及规划详见表5-3 

    5.5 森林经营体系设计 

森林经营体系设计是在分类经营思想指导下,参考定向培育、集约经营等内容,根据立地类型或立地质量等级确定相应的森林经营类型及其不同培育阶段的生长指标,优化设计各森林经营类型的设计措施。

5.5.1 综合设计 

本经理期内,小农户联合体森林经营主要是设计一般用材林和短轮伐期用材林。用材林经营重点是加强对目的树种实施科学的经营措施,通过主伐,逐步将现有杨树用材林进行人工更新,同时进行合理、科学及集约化程度较高的经营管理,提高林分生长量,提高林木质量,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增加经济效益。 

5.5.2 森林经营类型措施设计 

森林经营可划分为更新造林、幼林抚育和采伐三个主要措施类型。森林经营类型设计,是根据不同森林类型的林况、培育目的和经营目标,采取相适应的科学的森林经营技术措施,每个措施类型的详细设计见表5-4《森林经营措施类型系统表》。在经营过程中,如与实际情况有不适应,可根据林分与林地条件适当调整。

 

第六章  森林培育规划

 

6.1 造林更新规划 

更新造林规划是在小班调查的基础上,对采伐迹地进行人工造林,提高造林成活率和造林质量。更新造林是提高森林质量的有效方法,运用先进的营林技术,实行科学造林。昌乐县小农户联合体经理期内的造林更新主要是采伐迹地更新。采伐迹地造林更新要及时进行,采取人工植苗的方式进行更新,更新要在当年采伐后次年更新完毕,保证采伐多少,更新多少,不留欠帐。在造林更新工作中,施工前要认真做好造林更新作业设计,按作业设计施工,如有需要可对造林更新规划作适当调整。

6.1.1更新造林方式

    更新造林主要有三种方式,人工造林、天然更新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本经营期内以人工造林为主。

6.1.2树种选择

    更新造林树种与适地适树是造林成败的关键,对具体地块的造林树种选择具有重要指导作用。适地适树要求根据造林地的地形、海拔、土壤等立地因素,选择适宜的造林树种,促进成活、成林、成材。乡土树种是对当地立地条件历史适应的产物,不仅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长期相适应,而且与当地各种生物成分相适应,彼此协调,在恢复原有植被的活动中应当是首先重视的目标。根据小农户联合体森林经营的目的和当地适生树种,确定本经理期更新树种为杨树。

6.1.3造林密度

    根据立地质量、坡位、坡度、树种等因素确定造林密度,杨树在当地一般栽植密度为3×4 m,每公顷825株。

6.1.4更新造林规模

按照森林采伐规划安排小农户联合体发展规划,本经理期内迹地更新面积3753.45公顷,全部为杨树,其中杨树短轮伐期更新477.88公顷,杨树一般用材林3275.57公顷。其中2016年更新653.69公顷,2017年更新694.02公顷,2018年更新744.58公顷,2019年更新940.16公顷,2020年更新721公顷。详见表6-1 

6.1.5更新造林主要措施

    为了更好的达到营林目标,必须采用合理的技术措施,做到“适地适树、细致整地、良种壮苗、精细种植、抚育保护”,不断提高造林质量和人工林的经营水平。

6.2 幼林抚育规划 

幼林抚育是造林前三年对新造幼林的一种管护措施,抚育措施主要包括割灌除草、浇水施肥、修枝、病虫害防治等。割灌除草就是人工清除林地内影响林木生长的杂草灌,为幼林生长提供有利水肥、光热条件,促进幼林尽快郁闭成林的重要营林措施;浇水施肥就是在适当的季节对树木进行肥水管理;修枝就是按照树木的生长要求及特性,以培养树干为目的,修除下部枝条;病虫害防治是发现病虫害及时进行防治,确保生长。这些方面是森林培育重点。按计划及时完成中幼林抚育任务。杨树中龄林以后也要进行浇水、施肥、修枝等必要的抚育,因立地条件及管理水平等方面有差异,未纳入统一规划范围。

根据营造技术规程,新造林需要连续抚育三年(包括造林当年抚育),2014、2015年造林延至本经理期(2016年开始)分别须抚育一年、两年。经统计,联合体本经理期内需要抚育幼林9973.06公顷。

    6.3 抚育采伐规划

从栽植密度等方面考虑原则上不进行抚育采伐,当出现病虫害、风灾后要及时进行综合抚育,伐出罹病木、风倒木、风折木等无培育前途的林木。

 

第七章  森林采伐利用

 

根据森林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目标总体要求、小农户联合体发展的具体要求以及国家林业局《森林采伐作业规程》(LY/T1646-2005)等文件和技术规范,制定本经营期的采伐规划及年度森林采伐规划。

7.1 采伐利用原则 

森林采伐是林业生产过程中主要经营活动之一,也是林业生产重要目的之一。森林采伐不仅是森林木材的利用行为,也是一种森林培育措施。合理的采伐利用规划,是为了科学经营森林,调整森林秩序;合理的抚育采伐和更新改造采伐,可促进目的树种林木生长,改善林分结构。 

森林采伐利用应遵循以下原则: 

1)通过科学的采伐利用,提升森林资源保护价值,培育健康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保持森林长期稳定提供物质产品和生态、服务能力。 

2)根据森林生长量确定合理年伐量,以达到合理经营、永续利用。 

3)制订合理的采伐措施,推行梯度经营体制,将采伐对生态的破坏或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

(4)对已规划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的森林的经营,采取较长经营周期,采取不采伐或较低经营强度,以确保生物多样性不受到破坏。

7.2 主伐年龄和轮伐期 

根据《森林采伐更新管理办法》和《山东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方法》的规定,结合昌乐县杨树短轮伐期用材林及一般用材林的实际情况,确定昌乐县小农户联合体主要经营树种杨树的主伐年龄。轮伐期详见表7-1

7.3 年伐量规划 

7.3.1 用材林年伐量规划 

常用的主伐量计算公式有:

1)第一林龄公式: 

年伐面积=(成、过熟林面积+近熟林面积)/2个龄级期的年数 

年伐蓄积=年伐面积×成、过熟林平均每公顷蓄积量 

2)第二林龄公式: 

年伐面积=(中龄林面积+近熟林面积)/2个龄级期的年数 

年伐蓄积=年伐面积×平均每公顷蓄积量 

林龄公式适用于龄级结构均匀或成、过熟林占优势的经营单位。优点是在短期内能够有效地调整龄级结构,缺点是如经营单位龄级结构不均匀时会造成资源积压浪费或采伐未成熟林分。 

3)成熟度公式法: 

公式出发点是在一个龄级期内采伐完现有的成、过熟林资源。公式如下: 

年伐面积=成、过熟林面积/一个龄级期的年数 

年伐蓄积=成、过熟林蓄积/一个龄级期的年数 

本公式适用于龄级结构均匀的或成、过熟林占优势的经营单位。 

4)区划轮伐法 

昌乐县小农户联合体的林木主要是杨树一般用材林和短轮伐期用材林,根据山东省杨树用材林划分标准,杨树5年一个龄组,每个龄级一个龄组,1-5年为幼龄林,6-10年为中龄林,11-15年为近熟林。根据107杨树前期速生性的特点,实际操作中采伐时间一般为6-10年,短轮伐期用材林轮伐时间为7年,一般用材林轮伐时间为10年。采伐主要在中龄林进行,很少有在近熟林采伐现象。在中轮伐期较长的栎类以中幼林特别是幼林占优势,宜采用第四种方法--“区划轮伐法”作为小农户联合体年伐量标准,平均每年采伐面积为767.69公顷,5年经理期内采伐不超过3838.45公顷。根据该标准及各个经营小班的实际情况,确定了经营期内每个年度的森林采伐面积、蓄积量。

7.3.2 抚育间伐年伐量规划 

抚育间伐是营林生产对林木生长过程中的一项重要营林措施,通过间伐不但提高了林分的生长量和木材质量,也可以获取一定数量的木材,昌乐县小农户联合体由于目前林木主要是杨树用材林,造林密度都不大,没有可间伐的林木。

7.3.3 生长率和生长量

通过对昌乐县小农户联合体各小班林分进行生长量的调查,参考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107-杨树速生丰产林生长预测模型及成熟龄的研究》,昌乐县内杨树用材林不同龄组的生长量为:幼龄林年均蓄积增长量为52%,中龄林年均蓄积增长量为36.8%,近熟林年均蓄积增长量为10.1%。利用此种方法计算,因幼龄林前期蓄积基数小,每个年度的增长量数值差异过大,而导致误差较大,所以通常利用蓄积的平均增长量来计算。通过调查,昌乐县杨树一般用材林平均蓄积增长量为每年每亩1.34立方米,每公顷20.1立方米;短轮伐期用材林平均增长量为每年每亩1.6立方米,每公顷24立方米。估算联合体杨树蓄积量年均生长量为151537立方米,总年均生长量大于总年均采伐量。

7.3.4年伐量的确定

据国家采伐限额要求,依照森林分类经营,坚持可持续发展,以年伐量小于年生长量为原则,实行限额采伐,保持年伐量相对稳定,确保森林资源可持续增长。 

根据小农户联合体的龄组结构,结合经理期各树种年伐量测算结果,合理规划安排各年度各树种的采伐量。预计整个小农户联合体 5 年经理期年采伐蓄积37.6654万立方米,其中用材林主伐消耗蓄37.6654万立方米,抚育间伐消耗蓄积 0立方米,详见表 7-3。

7.4 采伐规划 

7.4.1 木材采伐规划 

伐区生产设计必须坚持合理采伐,充分利用森林资源,发挥现有的道路,生产条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选用合理工艺流程,降低生产成本,并能以森林更新、水土保持和森林三大效益的发挥为原则,根据《山东省森林采伐管理办法》,做到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在林木采伐过程中,重视中幼林的抚育采伐,改善林分的生长环境,以促进林分生长。同时对成过熟林逐步进行更新采伐,避免资源浪 对风景林和观赏树种的修枝本着提高其美学等级和观赏价值的原则进行

根据用材林各龄组分布情况,合理安排杨树各年度的采伐数量,规划采伐面积。经营期内共采伐面积3753.45公顷,蓄积376654立方米。各年度采伐小班详见附表7,经营期内采伐面积蓄积规划汇总详见表7-4:

7.4.2木材采伐

7.4.2.1 采伐方式

昌乐县小农户联合体森林资源的采伐,均采用皆伐的方式采伐,此种采伐方式更有利于本经理期对森林资源的重新布局以及推行集约化经营。

7.4.2.2  采伐技术及设备

昌乐县小农户联合体内的杨树商品林,都是杨树中、小径材,因此在采伐时主要用油锯或者电锯,采用这种采伐方式能节省劳动力,提高工作效率,由此产生的环境污染也较小。

7.4.3 木材产量 

根据历年伐区调查设计和二类调查材料,杨树出材率按0.6 计,根据采伐规划,5 年经理期共预计生产木材225991立方米,枝桠材150663立方米,年均出材45198立方米,年均出枝桠材30133立方米。详见表7-5:

7.5 伐区配置 

根据年度采伐量,及各镇的规划情况,按相应顺序安排采伐。 

7.6 木材生产 

木材生产包括伐区作业生产、伐区道路维修、木材运输等。由有资质的设计单位负责伐区采伐作业设计,并由联合体持有林成员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由采伐专业施工队负责木材采伐的具体施工,按林木采伐许可证的范围施工和销售。伐区生产包括:伐前准备、伐中管理、安全生产、质量验收等。

 

第八章  森林健康与保护

8.1 森林防火 

由于昌乐县小农户联合体森林属于杨树用材林,在地域上多处于平原、河谷地带,不属于山区,防火压力相对较小。但为确保森林安全,同样制定、遵守森林防火有关规定和制度。

昌乐县小农户联合体的防火体系是由联合体构成者(火情望第一线)、村规民约(火源控制及奖惩方案)、当地林业主管部门(专业的火灾扑救队伍)等共同组成。分布在联合体林区内的千家万户联合体成员,成为最忠实的火情望者;由村民自发组织而成的“村规民约”对于每一个村民来说,都具有与法律同等重要的效力,这对火源的控制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的专业消防队伍,则成为有效消灭火灾的重要力量。同时,防火林带也可以阻滞火灾的蔓延,为最终控制火灾赢得宝贵的时机。

8.1.1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大力推进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构筑生物阻隔带与自然阻隔带相结合的林火阻隔网络,有效控制森林火灾的危害。

8.1.2 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科学防火,因害设防、合理布局,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突出重点、循序渐进,防火功效与多种效益相兼顾。

8.1.3 森林防火预测预报

在没有建立林火气象站和微机处理系统等火险预警系统的情况下,主要通过地面巡逻和火情了望检测,及时检测和发现火情,发现火情及时上报进行处理。设施建设主要在所属镇配备必要的灭火工具、设立防火宣传牌、建立防火专业队伍等,为小农户联合体森林防火做好准备。

8.2 有害生物防控 

8.2.1 指导思想

按照“预防为主,科学治理,依法监管,强化责任”的森防方针,注重搞好生物防治,重点牢固树立以营林为基础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加强抚育管理,改善林分的卫生状况,促进林分旺盛生长,提高林木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同时要搞好虫情测报工作,为搞好防控打下基础。

8.2.2 原则

a坚持政府组织,属地管理,全社会参与的原则。

b坚持预防为主,严格检疫,全面监控的原则。

c坚持分类指导,科学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

d坚持依法防治,规范管理的原则。

e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科技含量的原则。

f 坚持谁经营谁防治的原则。

8.2.3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规划

8.2.3.1 预防和防治对象 

根椐调查,在昌乐当地,在用材林上危害杨树的害虫主要包括二个方面,一是食叶害虫,主要有杨扇舟蛾、杨小舟蛾、杨雪毒蛾、美国白蛾、春尺蠖等,如造成危害,会食掉部分叶片,影响树木生长;二是蛀干害虫,主要有光肩星天牛,如造成危害,使树木干部或枝部容易折断,影响木材价值。危害杨树的病害主要有杨树腐烂病、杨树溃疡病等,如造成危害,导致树皮部分或全部死亡,最终导致树木死亡。

8.2.3.2防治区划 

根据林分布状况,以乡镇为单位共划分为四个防治单位。 

8.2.3.3 病虫害的监测与预报 

根据有害生物防治预测预报工作的要求,定期开展杨扇舟蛾、杨小舟蛾等杨树食叶害虫的预测,重视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将有害生物监测工作纳入森林资源监测工作的总范畴内,结合联合体社员日常巡护搞好监测,形成病虫害监测与预报机制,发现虫情及时上报镇林业站及县林业主管部门,力争将病虫害消灭在萌发初期。

8.2.3.4 有害生物的控制和防治 

1)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研究病虫害的传播、繁殖、发展规律,积极开展生物控制,全面做好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 

2)业务部门加强植物检疫工作、造林种苗检疫工作,防止带病苗木、木材、木制品通过或进入小农户联合体。 

3)营林措施防治。昌乐县小农户联合体以杨树用材林纯林为主,纯林面积过大,造林品系单一,抵抗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能力较低。发生有害生物的可能性较大,必须认真搞好综合防控。可采取如下防控措施: 

首先要加强林木的抚育管理,对密度较大的中幼林要及时抚育间伐,保持林分旺盛生长,对林分中的枯立木、病死木要及时清除,改善林分卫生状况,提高林木自身抵抗病虫害能力。

其次要搞好有害生物防治,包括三类,一是生物防治,保护和培育害虫天敌,做到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鸟治虫。在森林中生着很多以林木害虫为食的寄生性、捕食性昆虫以及微生物、益鸟等有益生物,它们对抑制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和繁殖起着重要作用,应采取有效措施,创造有利于天敌群落适宜生存的环境,保护好这些有益生物,丰富和增加天敌资源。同时培育和繁殖周氏啮小蜂等,对防控杨树食叶害虫有很好作用。也可利用生物药剂和仿生药剂对林业有害生物进行防治。大力推广运用白僵菌、苏云金杆菌等生物制剂,这些制剂选择性强,对生态影响小,对人畜安全、无毒,对环境兼容性好,对病虫害的控制具有持久性。二是人工物理机械防治,物理机械防治主要包括人工捕杀、诱杀、砸卵、挖蛹、剪除网幕等治理措施,针对不同的林业有害生物种类,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如可以设置黑光灯或高压电网灭虫灯对鳞翅目蛾类进行诱杀等。三是化学防治,化学防治仍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的最主要措施。在搞好预测预报的前提下,正确使用农药适时进行防治,一般可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必须采用国家规定高效、低毒、无残留或低残留药剂,避免杀伤有益的天敌。积极应用新型仿生农药、植物源农药等无公害新型农药进行防治。对集中连片、面积较大的林地,多采用飞机进行防治,飞防采用低空喷洒灭幼脲或阿维菌素与灭幼脲的混合剂等无公害、无污染的药剂进行防治。

8.3 森林管护规划 

进一步完善护林管理体系 

小农户联合体由于成立时间短,以往没有成立时的经营大多存在随意性和自然性,不可避免地出现滥砍乱伐的现象,因此防止滥砍乱伐是森林经营方案得以严格实施的重要措施之一。为此,本经理期内要进一步完善护林管理体系,使之更为科学有效。为能全面保护联合体森林资源:一是要加强宣传力度,让联合体成员以及成员所在村庄村民明确经营方案实施的严谨性和严肃性,二是强化监督森林经营方案的执行情况,正和木业及林业主管部门应把监督森林经营方案的实施常态化,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及时纠正,确保森林经营方案能按正常的道路走下去。三是要大力宣传森林法,调动全社会的力量,保护联合体的森林资源,禁止乱砍滥伐。

 

第九章   森林环境与社会影响评估 

 

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的同时,做到保护和管理自然资源与环境,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巩固造林绿化成果,保护森林资源,发展高效林业的重要举措。 

9.1 森林经营活动环境影响分析 

9.1.1 森林经营活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森林经营不仅提供商品木材、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同时营林活动本身就是对生态环境的一种保护措施,例如改善土壤结构和营养状况,减少水土流失和地表径流,改善水源补给,调节气候等,从而达到保护环境和改善野生动植物生存条件,保护生物多样性。但是一些营林操作如果控制不好、操作不当,也会对生态造成负面影响。 

9.1.2 采伐与造林活动的环境影响 

采伐和造林是重要的森林经营活动,其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9.1.2.1采伐活动的环境影响 

在采伐作业中引起环境的物理变化主要是可能造成水地流失、土壤性能下降、土壤温度升高、肥力下降等。对生物因素的影响是造成非采伐目标的树种破坏和植被面积减少,使森林蓄水功能下降,导致地表径流增加,洪水暴涨暴落,影响季节性河流的补给。水土流失导致河流、湖泊和水库淤积。清除植被和地面堆积的有机物质层破坏土壤和植被之间的营养物质循环,土壤直接暴露于阳光下使土壤温度升高,从而使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及有机物分解过程发生变化,导致土壤肥力下降。不加节制地砍伐某些树种可导致物种遗传信息的丧失和森林系统中依赖此物种生存的其他物种的不利影响。森林砍伐破坏了一些野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如破坏鸟类繁殖、筑巢栖息地,切断食物链等,造成物种多样性的破坏。机械设施的噪声、焚烧有机物和运输产生的烟雾、尘土污染、工人偷猎等人为干扰都会影响生物生存。 

伐木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大小既与森林的结构有关,亦与森林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河流源头区、峻岭、陡坡、高山峡谷地带、暴雨地带,气候条件恶劣的地区,伐木带来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因此,在这些地段,应严格控制伐木。昌乐县小农户联合体所拥有的森林都是杨树用材林,多数都处于比较好的平地上,林内植物种类单一,生物多样性不很丰富,对因采伐而导致环境造成水土流失、降低涵养水源、破坏野生动植物的栖息环境等影响较小。 

伐木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还与作业方式有关,采取皆伐的作业方式带来的环境影响大。 

9.1.2.2植树造林活动的环境影响 

人工造林引起的不利影响有:为造林而清除原来的自然植被,会因植被的丧失而影响生态经济价值,同样也造成径流增加、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等,与伐木作业有同样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是短期的,它会在人工造林形成以后逐渐消失,人工造林往往因输入化肥、除草剂、农药而造成污染,人工造林往往采用速生树种以提高生产率,这样会因为大量消耗土壤营养而使土壤肥力下降,造林树种少、仅用12种树种作为主导树种会改变森林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土壤物理化学性质(例如松树林的落叶层使土壤酸化)。 

人工造林如果树种单一,极易引起病虫灾害。

9.1.3 森林经营环境保护 

针对以上提出的可能发生的环境影响和对环境可能造成的破坏,为有效地保护环境的优良性,尽可能保持环境的原始状态,减轻或减少因森林经营活动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特拟定环境保护规划。 

9.1.3.1 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充分考虑生物资源类型与主要保护对象特点,制约因素及影响程度,法律与政策保护制度等。 

1)景观生态原理指导森林经营作业 

注重森林经营活动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根据经营目的和保护对象,判断森林边缘的利弊,利用森林采伐增加或减少森林边缘。 

造林更新提倡不同树种林分的块状配置,互相以林分为单元,共同构成景观镶嵌体,避免在景观水平上的同质性。利用景观镶嵌体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动、植物生境和栖息地,从而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基础。考虑到本小农户联合体是以经营杨树用材林为主的联合体,在本期内更新的还需种植杨树,以达到森林经营目的。 

2)森林作业法多样性 

森林采伐的作业法对生态环境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倘若这些影响处理不当,则会引起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随着人类对森林了解的逐步深入和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人类对森林的经营活动会逐步向生态化、近自动化方向发展,减少由森林经营造成的生态和环境问题,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应逐步改变单一皆伐森林作业法,提倡推行森林作业法多样化。 

   (3)森林作业管理 

    为防止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提倡用乡土良种造林,提倡选择多个树种造林,必须选择同一树种的也要采用不同品种、系号造林,造林前的林地清理、整地活动中,尽量少干扰土壤、植被的原有自然状态,保护造林地的原有物种。对较大的山沟、坡度较陡区域、河流及农田边保留一定的缓冲区,不对其植被破坏。

采取营林措施调整林内动物之间关系,保护、发展混交林,合理间伐,创造出有利于动物的活动环境。 

4)狩猎与植物采集管理 

强化宣传和注重全民参与,要广泛利用大众传媒,开展多种表达式的宣传活动,积极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大广大群众的保护意识,严格制止猎捕濒危、珍稀野生动植物。对小农户联合体职工及农村相关人员进行野生动植物的保护知识教育宣传。 

禁止林区狩猎,禁止在森林内乱捕滥猎野兽、鸟类等野生动物。 

5)控制林内放牧 

如果林区内过度放牧,因家畜频繁践踏而破坏土壤结构、林木遭到牲畜反复啃食而生长受到损害。 

控制林内放牧的主要措施是:提倡村民圈养牛羊,加强管护,禁止牲畜进入林内。 

9.1.3.2 自然环境保护 

1)加强宣传教育 

2)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土壤资源

3)控制污染源 

9.2 森林经营活动社会影响分析 

9.2.1 森林经营活动对社会的影响 

9.2.1.1 造林活动 

1)造林整地对社会的影响 

造林整地的土地整平、挖穴工作等行为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农村收入;整地挖穴后需要施基肥,所需要的有机肥料可向农民购买,农民又多了一收入来源;这对促进农村经济建设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大有裨益。但是,如果整地方式不合理,整地面积过大,对土壤、植被的破坏程度也就越大,易造成水土流失,危害周围居民区的生命、财产安全。 

2)造林树种选择对社会的影响

进行造林树种选择时,必须进行技术分析,力求按照造林目的把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和立地条件统一,达到速生、丰产、优质的目的。如果选择生长率低的树种,产量低,社会经济效益不明显;如选择外来树种,没有足够的引种实验,不能适应本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会造成大范围非正常死亡或其它的负面生态影响,浪费造林投入资金。 

9.2.1.2 抚育采伐作业 

抚育采伐主要包括透光伐、卫生伐、抚育间伐等措施。

透光伐是清除影响目的树种生长的非目的树种和目的树种中生长过密、生长不良的林木,调整林木组成,缩短培育周期,改善森林环境,提高林木质量和单位面积蓄积量,增强和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达到优质、速生、丰产的重要措施。透光抚育作业产生的小枝桠材,可供森林周边的群众拾拣作为薪材加以利用。透光抚育作业还可以改善林相,提升林分审美价值,借助于它可以卓有成效地营建符合游憩和卫生、保健目的的森林小气候,并通过树种组成在水平和垂直分布的调节,以产生良好美学视觉效果的群落,吸引人们开展森林游憩,创造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生长伐是为了伐除因密度过大而相互影响的林木。人工林虽按经营要求和树种特性配置密度,分布均匀,但随着年龄的增加,单株林木的营养空间缩小,并感到不足,及时抚育间伐,保持该年龄阶段的合理密度,未留存木创造适宜的生长空间。与此同时,可加速林下枯落物的分解,提高土壤肥力,从而给林木创造较好的生长条件

    卫生伐是为了清除林内遭受火灾、虫害、雪压等形成的病腐木、火烧木、倒伏木等,提高林分质量 

9.2.1.3 采伐活动 

木材生产的过程有伐木、集材、运材,给广大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参与森林采伐活动;但是,木材生产过程中采伐方式、集材方式、林道建设等采伐作业项目如果选取不合理的话,容易直接造成对森林生态环境的破坏,间接带来不良的社会后果,比如频繁发生干旱、水灾、泥石流、崩塌、霜冻等自然灾害,威胁森林周边居民区的生产、生活安全。

9.2.1.4 森林防火 

森林火灾是林业最重要的灾害之一,它会给森林带来毁灭性的后果。扑救森林火灾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影响工农业生产,有时还造成人身伤亡,影响社会的安定。进行森林火灾的预防和监控,能够避免森林和各种生产设施被烧毁,能够降低甚至消除森林火灾对森林附近村镇及林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遏制森林火灾发生时产生的大量烟雾污染空气环境。此外,随着森林防火工作的深入开展,能起到加强对群众的宣传教育作用,促进防火工程和森林防火队伍的建设。 

9.2.1.5 发展林下经济 

充分发挥林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是当前乃至今后加速农民致富步伐,加速农村小康社会进程,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昌乐县小农户联合体森林是以杨树为主,林下可以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种植业主要是在植树初期林分尚未郁闭以前,可以发展林下种菜、种瓜、种花生地瓜等农业作物;林下养殖业主要有林下养貂、养狐狸、养大雁、养鸡鸭等。发展林地经济的发展激活了林农积极开发、永续发展的动力,林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开发林下经济能拓展经济发展领域、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引领人们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加快林业产业体系调整建设的步伐。但是,开发林下经济要注意把握项目的选择和发展的规模等问题,不搞一窝蜂,否则不但不能提高林下经济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还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甚至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 

9.2.2 森林经营社会保护 

9.2.2.1 建立沟通机制 

沟通方法包括电话、访问、通告、座谈等,公布热线电话号码。镇林业站长负责本镇村民的沟通事宜,接收投诉、倾听意见,做好投诉记录,及时向镇、县林业局以及小农户联合体的领导反映,请求处理。小农户联合体领导应及时回复群众意见,采纳建设性意见。对营林操作中的问题,应落实改进措施,营造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实现小农户联合体与周边社区的双赢 

9.2.2.2 群众参与生产经营 

造、营林工作中的林木采伐、更新造林均采用人工作业,经营过程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小农户联合体首先聘请、雇用邻近村民,为林区周边村民提供大量的劳动就业机会。 

小农户联合体允许周边村民在非保护区森林中,在不破坏森林资源的前提下,有限度地采集部分非木质资源(蘑菇、野菜等),以及适度放牧,发展林地经济。 

9.2.2.3 做好安全保障 

关心在小农户联合体作业的农民工生活,在工棚建设、饮水卫生方面给予保障,把好安全、卫生关。对在一线危险工种工作的人员(如防火队员、伐木工等),小农户联合体要为其提供安全保障,主要:一是做好上岗培训,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程;二是提供相关的安全防护用品;三是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9.2.2.4 小农户联合体参与社区建设

小农户联合体森林经营活动离不开社区群众,同样,周边社区建设也需要小农户联合体的积极参与。有些公路是村筹资建造,小农户联合体建设中给予一定资助,并在使用过程中支付相关的维修资金。这些共同建设有助于双方的发展,更建立起了小农户联合体与社区的和谐氛围。

 

第十章  森林资源监测 

 

10.1 监测目标 

以培育健康、稳定、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为目标, 通过制定各类森林资源监测措施达到保护、持续发展、科学经营、永续利用森林资源的目的,建立森林经营、环境保护体系,并将监测结果及时反馈到森林经营实践,从而持续提高森林经营水平,实现小农户联合体资源节约、环境良好、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总体目标。通过监测指标的科学设置,监测点的合理布局以及监测工作的规范管理,全面掌握相关基础信息,为经营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10.2 监测范围、内容和方法 

10.2.1 监测范围 

监测的范围包括小农户联合体经营区内的森林资源、野生动植物、非木质资源、土壤、水质和相关社会环境。 

10.2.2 监测内容 

以昌乐县小农户联合体现有的森林资源监测,包括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及其他专项监测,包括森林火灾监测、森林病虫鼠害监测和森林资源管理专项监测等监测项目为基础,增加非木质资源、土壤、水质、野生动物和相关社会影响等监测内容。通过增加监测目标、扩充监测内涵、调整监测点布局,进一步完善监测体系。 

10.2.3 监测方法 

根据监测对象及其信息需求的不同特点,综合采用样地调查、定位(点)观测和其它专项调查,如样线(样方)调查、小班调查、典型调查、社会调查、专题考察等多种调查方法,从不同角度获取不同特性的信息。 

10.3 森林资源监测的具体步骤 

10.3.1 生物资源监测 

10.3.1.1 森林资源状况的监测 

1)监测意义:森林资源监测是现代森林经理的重要手段,在现代森林经营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监测工作所提供的翔实资源数据是小农户联合体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制定总体设计和进行林业区划与规划设计的基础。 

2)监测方法: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简称二类调查)与年度资源变化更新相结合。二类调查是以县(市)为单位,以小班为基础,按山头地块进行的森林资源调查方式。二类调查结果为小农户联合体森林资源档案的建立提供了基础数据,通常每5年进行一次调查。调查年度之间的资源数据是通过登记核实经营区范围内的每年林权增减事件(如营造林和自然更新、林地征占用,森林采伐消耗),根据年终检查材料更新林地面积,利用最新二类调查拟合的各树种的生长公式更新林木蓄积。 

3)监测点布局:二类调查样地的设置是在每个小班抽取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设置一个1亩的样地,对样地进行详细的调查,用油漆标记样地四角,用GPS记录样地所在地位置。 

10.3.1.2 野生植物状况的监测 

1)监测意义:开展野生植物资源监测要在查清植物资源现状和变化信息的基础上,分析变化原因和发展趋势,为有效保护、科学管理利用提供重要依据。 

2)监测方法:采用样方监测,样方面积600平方米,在每个样方内设置65×5米小样方,测定乔灌木的种类、数量、高度,在每个5×5米小样方内设置11×1米的样方测定草本层的种类和多度等。 

3)监测点布局:小农户联合体拟先行在现有林分中设置2个监测样地,进行乔、灌、草、土等各层植物状况的监测和调查。 

10.3.1.3 野生动物状况的监测 

1)监测意义:开展野生动物资源监测就是要在查清动物资源现状和变化信息的基础上,分析变化原因和发展趋势,为科学保护和有效合理利用提供重要依据。 

2)监测方法:野生动物的流动性比较大,一般进行野外痕迹监察、社会访问法和问卷调查方法来监测,通过组织召开小农户经营者、村民、养殖户、林技员、乡村干部等有关人员进行统计。主要对野生动物的数量、分布及生境状况等因子进行调查。 

   (3)监测点布局:分别在小农户联合体经营区所属的4个镇内设置定位观测点;护林员巡查、日常记录。

10.3.2 生态保护状况监测 

为了制定科学合理的森林生态系统有效保护措施,应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的相关信息。 

10.3.2.1 森林防火监测 

1)监测意义:森林防火监测包括对火灾的预测预报以及有效控制火灾蔓延,直至彻底扑救火灾的情况。预防森林火灾的发生,除对火源进行严格管理外,还需要根据当地气象、森林火灾可能发生的客观条件,获取各种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可能引发火灾的基本信息,及早制定森林火灾防治措施。对已发生的森林火灾,及时获取准确的地理位、道路、水域等自然环境情况、气候条件、火势及蔓延速度,以便采取有效的灭火措施。 

2)监测方法:主要通过小农户联合体经营者或专职护林员巡护实时观测、以及群众发现举报的方法,对所属经营场区内森林火灾的发生、蔓延趋势等进行监测。 

3)监测点布局:在小农户经营区内对四类区域进行重点监测:林农间作区、林业生产作业区、交通道路边、其他人为活动较为频繁的区域,高森林火险等级时期在此基础上扩大监测范围。 

10.3.2.2 森林病虫害监测 

1)监测意义:近年来,随着大面积纯林比例的逐年加大,森林病虫害的发生机率也随之提高,为防范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保护现有森林,应当全面准确地了解经营区内森林病虫害的危害现状。 

2)监测方法:定期开展小农户联合体内的杨树舟蛾类害虫、春尺蠖、杨雪毒蛾等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及上报工作,并由县森防站发布森林病虫害趋势预报、组织实施防治措施。 

3)监测点布局:小农户联合体所属4个镇内分设观察点。

10.3.3 土壤监测 

1)监测意义:土壤质量的好坏对于林木的生长有着较大的影响,对小农户联合体森林经营活动(如施肥等)前后的土壤状况进行监测,能够为林木的适地适树、营林规划、林地选择、适宜育林技术等措施的确定提供重要依据。 

2)监测方法:主要是进行土壤的理化性质化验和分析,常规监测指标为:土层厚度、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全N值、全P值、全K值、孔隙度、容重等指标。 

3)监测点布局:每年选取有代表性的1-3个有施肥等作业活动的小班,取小班作业前、后的土壤样品,送昌乐县土肥站或者其他有化验能力的部门,进行土壤指标的监测分析。 

10.3.4 水质监测 

1)监测意义:在林地表层部分,有机质、碱性物质、重金属等不断积蓄,一旦采伐又会促进有机质的分解,引起已经无机化的成分流失。这也说明森林采伐后,地面无覆盖,在降雨侵蚀的影响下,原积贮于林地土壤中的化学元素承随之大量流失,致使水质发生变化。为减少环境影响和保证人们的饮水安全,进行水质监测是基础。 

2)监测方法:取水样做水质指标分析,主要有:pH值、色值、导电性、混浊度、悬移质、CODBODNHP4+_NT-P等。 

3)监测点布局:每年选择有代表性的1-2个有施肥等作业活动的小班,取小班作业前、后的水样,进行水质监测,主要是观察施肥活动对水质影响。如果取水样的小班为社区饮用水源的森林区域,需按饮用水标准进行水质分析。另外,生产点、工棚有取水源的,应做饮用水标准的监测分析。  

10.3.5 社会影响监测 

1)监测意义:昌乐县小农户联合体经营区所处的区域属于以农业为主的农区,农业、林业权属交错,经营条件相对复杂,各种经营措施的实施和项目的开展与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经营活动能否得到当地居民的支持显得相当重要。为此,有必要开展林业生产经营的社会影响监测,逐步调整可能出现的矛盾,以此来改善小农户联合体的经营环境,达到融洽社区、公众参与的目的。 

2)监测方法:对固定的典型农户与随机抽样的样本农户采用问卷式或访谈式的社会调查。 

(3)监测点布局:各镇随机抽取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有涉及的20%行政村,各村随机抽取3户样本农户。

 

第十一章  科技与教育

 

科技与教育是林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增强小农户联合体综合实力的决定性因素。小农户联合体为了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进而改变产品结构和经济结构,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必须依靠科技与教育。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在小农户联合体的具体实践,也必须依靠科技与教育。因此,在本经理期,小农户联合体必须认真贯彻党的科技政策,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兴林的发展道路。 

11.1 科技推广 

科技推广是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近年来林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不断加强对杨树的研究,在造、营林方面推出了很多科技成果,正和木业有限公司以及当地林业科技推广部门要不断利用这些成果,推广到小农户联合体的森林经营中去,为小农户联合体森林资源的健康增长、联合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增添力量。

11.2 教育与培训 

小农户联合体发展必须依靠科技林业进步,而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必须加强教育和培训工作。但是,小农户联合体的整体科技水平,与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还不适应,这就要认真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正和木业和林业科技部门要定期组织联合体成员举办培训班,使广大联合体成员不断进行学习和实践,学科学、学技术、学法律、学政治,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进一步搞好联合体的经营,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11.3 主要教育培训内容 

11.3.1林业专业知识与操作技术培训 

11.3.2生态环境影响与保护教育 

11.3.3劳动安全教育 

第十二章  营林投资估算

 

营林投资包括人工造林更新投资,幼林抚育投资,主伐采伐运输投资,护林管理投资等。整个联合体本经理期内投资为13137.44万元,其中造林投资4081.87万元,幼林抚育投资5385.45万元,主伐投资3013.22万元,护林管理投资656.9万元。 

12.1 造林投资 

造林投资工序包括林地清理、整地、基肥、定植、浇水等造林过程。主要包括材料费和人工费。材料费含苗木费、肥料费用、浇水费。人工费指造林过程所用人工费,包括整地用工、造林用工、浇水用工、看护、踏穴培土、松土除草、浇水、补植等用工。综合以上各项费用,杨树造林在当地一般每公顷造林费用为10875元。  

本经理期造林投资合计4081.87万元,平均年投资816.37万元。详见表12-1

     12.2 幼林抚育投资 

幼林抚育投资包括肥料费用和人工费。杨树幼林抚育一般每年进行浇水3次,追肥2次,修枝1次,病虫害防治1次。每公顷共需投资5400元。 

本经营期中幼林抚育投资5385.45万元,平均每年投资1077.09万元。详见表12-2

12.3 主伐投资 

木材主伐投资包括林木伐倒、造材、集材,装卸和运输,及管理费,根据树种不同、采伐难易程度按出材数量投资。昌乐县小农户联合体所属的杨树用材林一般交通条件都比较好,采伐、运输等投资相对较小,目前采伐一般每立方米50元,运输每立方米40元,管理费每立方米10元。 

本经营期主伐预计采伐木材22.599万立方米,枝桠材15.066万立方米,共投资3013.22万元,平均每年投资602.644万元。详见表12-3。

12.4 护林管理投资 

护林管理投资包括:防火线维修、专业防火队费用、护林员工资、宣传费用、扑火设备、病虫害防治、综合管理费、林业纠纷处理费等。费用标准为:

1、看护费:小农户联合体的森林都是联合体成员自己看护,看护费每年每公顷按150元计算。 

2、扑火用工及扑火设备按5万元计,病虫害监测与防治按5万元计,宣传按5万元计; 

3、纠纷处理按每年5万元计。

本经营期护林管理预计投资656.9万元,平均每年131.38万元。详见表12-4: 

第十三章  效益分析

 

森林的效益主要包括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 

1)经济效益。森林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为社会提供木质产品和非木质产品,满足工业生产、建筑建设和消费者的日常生活需求,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 

2)生态效益。森林的生态效益主要表现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固炭以缓解地球温室效益,净化空气、水体,防灾减灾,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随着全球环境和自然资源问题的日趋恶化,全球范围内的环境意识日益浓厚,保护森林资源,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正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旋律。 

3)社会效益。森林可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陶冶情操、提高健康水平,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现下比较流行的农家乐等回归大自然的生态旅游热。此外,林业建设也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能增加农民收入,为农民提供致富的途径,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

13.1 经济效益分析  

13.1.1 木材生产收入 

本经理期销售收入22825.15万元,其中木材18079.28万元,枝桠材4745.87万元。平均每年木材销售收入3615.856万元,枝桠材销售收入949.174万元。详见表13-1。

   说明:1、场地价格每立方米:杨树木材800元、枝桠材315元。

13.1.2 木材生产经营利润 

营林收入减去营林投资即为营林生产利润。本期经理期生产利润预计为8181.08万元,平均每年1636.216万元。详见表13-2。 

13.2 生态效益分析 

森林生态指森林的群体效益对环境产生的有益作用,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的生态效益主要体现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水体、净化大气、保持生物多样性等诸多方面。 

13.2.1 涵养水源 

森林具水源涵养、净化水体、储存水分等功能,雨季储藏水分,旱季释放水分,起着调节河流流量、消减洪峰,有天然水库之称。森林能有效地截留和吸收大气降水,减少地表径流,降低风速和减少土壤蒸发量,可以提高土壤含水量。其涵养水源的功能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有关资料表明,有林地的土壤含水量高出无林地2.0—5.3%,每公顷林地能多贮水300 m3。小农户联合体森林面积7425.25公顷,每年可多贮水222.76万m3

13.2.2 保持水土 

森林具有改良土壤、影响水文过程、控制侵蚀的作用。由于林冠截留和地被植物覆盖,基本消除了雨滴对表土的溅蚀和地表径流的侵蚀作用,森林内林地土壤受雨水和地表径流的冲刷程度很低,起着控制侵蚀保持水土的作用,有效的保护了土壤资源。而树木根系深入土层深处,具有改善土壤结构作用,树木的枯枝落叶等有机物的分解,则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

根据资料,每公顷森林减少土壤流失量40吨,整个小农户联合体可减少土壤流失29.7万吨。同时可以有效减少土壤中N、P、K三种主要养分的损失量,具有较强的固土保肥效益。按每公顷减少N、P、K肥损失300公斤左右,每年保持水土可减少222.75万公斤肥料的损失。

13.2.3 调节气候 

森林具有调节区域温度和湿度、改善小气候的作用。森林改善小气候效益主要包括对温湿度调解,增加降水量,减少蒸发量,蓄水保墒等几个方面。森林通过蒸腾作用向空中输送大量水分,增加了大气湿度,从而增加降水量。由于森林阻挡气流前进,减弱了风速,加之树冠遮蔽,从而减少了蒸发量。森林调节气候效益主要体现在对农业的增产增收幅度上,而大气温湿度是重要的农业气候指标,它综合反映水分的收入和支出,热量的吸收和散发,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 

13.2.4 净化水体 

树木的根系可吸收水中的溶解质,减少水中的细菌含量,对于非点源污染的水质有重要的净化作用。 

13.2.5 净化大气 

森林具有净化大气环境功能。通过森林生态系统通过吸收、吸附、过滤、阻隔、分解等过程将大气中的有毒物质,森林植物的叶、枝、皮、干等对空气中烟尘、汾尘、SO2、NO、CO、HF、Pb等具有较强的只收吸附作用。森林植物还能分泌和释放大量的带有芳香气味的挥发性物质,如有机酸、萜、烯、醚、醛、酮等,这些物质能杀死原生动物、细菌和真菌。并能降低噪音、供负氧离子,提高空气质量。

13.2.6 固碳放氧 

森林是生物圈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的载体,森林与大气的物质交换,主要是CO2和O2的交换,固定并减少大气中的CO2,提高并增加大气中的O2CO2储存库,固碳是森林资源的一种功能,在全球温室效应加剧的情况下,显得更为重要。据李怒云编写的《中国林业碳汇》资料表明,森林每生长1m3木材,大约可以吸收1.83吨CO2,释放1.37吨O2昌乐县小农户联合体森林年生长量15.1537万立方米,依照次推算,每年可固碳27.73万吨,释放氧气20.76万吨。森林在减少温室效应方面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13.2.7 保持生物多样性 

森林是动植物繁衍生息的家园,森林野生动植物保护包括各种药材、食用菌、山野菜、鸟类、野兽等森林野生动物、植物资源。经过科学的经营和保护,实行分类经营,加强森林植被的恢复和改善,森林内的动植种群、数量均会增加。

13.3 社会效益分析 

13.3.1 提高人类生存环境质量

通过小农户联合体的实施,保护了当地的森林资源,使群众居住的生态环境得以改善,提高了人类生存环境的质量,减少了各类疾病的发生。

13.3.2为当地社会提供就业机会 

昌乐县小农户联合体在5年经理期,营林作业过程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劳务就业机会,预计可提供营林用工104.96万个。其中:更新造林3753.45公顷,更新造林可提供劳务用工22.52万个;幼林抚育9973.06公顷,可提供劳务用工59.84万个;木材采伐22.599万立方米,可提供劳务用工22.6万个。 

13.3.3 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昌乐县小农户联合体通过发展林业产业,增加了联合体参与者的收入。通过发展林下经济,发展第三产业,带动当地加工等产业发展,在人才培养、技术引进等方面对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第十四章  保障措施

 

小农户联合体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的目的就是为了更科学、有效地经营好小农户联合体的森林资源,实现小农户联合体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和可持续发展。在严格执行《森林经营方案》的过程中,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保障措施体系,从而保证方案的顺利实施。

14.1 加强理论研究与技术培训 

14.2 组织保障体系建设 

14.2.1 提高认识  加强组织领导

14.2.2加强管理  注重人才发展

14.2.3 制定政策  完善考核目标责任制 

14.3 技术保障体系建设 

14.3.1健全技术管理制度 

14.3.2 建立信息化管理体系 

14.4 基础设施与经营能力建设 

14.5 资金保障措施 

14.6 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14.7 积极开展森林认证 

14.8 建立完善公众参与制度 

14.9 加强监测与反馈管理 

 

 
 

本文标签:昌乐县小农户联合体森林经营方案
版权所有:东营正和木业有限公司
地址:东营市广饶县经济开发区
公司电话:0546-7729220      手机:18006470088
邮箱:dyzhmy@163.com
技术支持:山东华拓网络